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时间:2024-06-13 21:21:22
《兰亭集序》教案

《兰亭集序》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1

一、 说教材

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 ……此处隐藏40155个字……所欣(向来) 21、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着)

三、一词多义 (15分)

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

(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有序的排列) (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5)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

(5)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表示、表达 )

(6)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用尽)

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 (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盛:(1)虽无丝足管弦之盛(多,这里是“热闹”的意思)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繁多)

(3)胜地不常,盛宴难再(盛大)

(4)今又盛寒,马无稿草(程度深,极,非常)

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限)

(2)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年之后(一周年)

(5)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服丧一年)

于:(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对于)

(3)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到)

(4)不能喻之于怀(在)

(5)亦将有感于斯文(对)

所以:(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 )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用来……)

(3)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方法 )

之:(1)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2)及其所之既倦(动词 往 达到 )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 的)

(5)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代词,指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6)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晤言一室之内(助词 的)

以:

(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介词)

(2)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3)足以极视听之娱(用来)

(4)舟遥遥以轻飏(连词 相当于“而”,修饰)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介词 把、拿 )

(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动词 用,任用)

(7)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 副词 通“已”,已经 )

(8)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

(10)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连词,目的)

三 、翻译句子(6分)

1、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2、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四、名句默写(7分)

1、(20xx福建卷10年天津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2、(20xx重庆卷)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 。

3、(20xx山东卷20xx重庆卷20xx安徽卷)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4、(20xx安徽卷)__________________ ,少长咸集。

5、(10年江西卷北京卷)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

6、(20xx山东卷)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__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

7、(20xx四川卷)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五、翻译划横线的句子(7分)

申屠敦之鼎

洛阳布衣申屠敦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

1、 (2分)译文:

2、 (3分)译文:

3、 (2分)译文:

译文: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贵人很珍视这个鼎,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于是就说:“我也有一个鼎,它的外形跟这个很像,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权贵人)看了很久说:“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敦就不敢说话了,回去感慨地说:“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足够用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申屠敦怎么这么晚才明白这个道理啊?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

《《兰亭集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