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

狼教案

时间:2024-06-13 21:30:06
有关狼教案汇总七篇

有关狼教案汇总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狼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狼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生词,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诵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意思。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设想: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知识引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规律,从整体到局部,从熟读到理解,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但字词、句式难点很多,语言障碍较大,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字词句的串讲上。但字词句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要从上下文意中去掌握字词的含义。

本文可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初步解决生字生词,以熟悉课文为主;第二课时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思想内容。教学方法仍以学生的活动为本,教师只能处在引导、点拨的地位。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熟悉课文。

2.参看注解,理解生字生词。

3.复述故事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并介绍作品、作者。

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狐、鬼的故事。真有这样的事吗?不是。读狐说鬼是一种假托的方式,目的还在说人,说社会现象。例如有个故事叫《画皮》,说的是一个恶鬼,在人皮上画了一个美女,披在自己身上,就变成美女了,然后去害人。这简直是荒诞之极。但想一想就会觉得它非常真实,许多坏人在干坏事之前,不是先要给自己装扮成好人吗?这个故事就出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字、号、籍贯、生卒年,在题注里有介绍,这里只作简要的补充。他年轻时就有文名,但屡次考试都落第,到71岁才成为贡生。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当塾师,生活很清苦。柳斋》这本书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通过谈狐说鬼讽刺现实中的丑恶事物。他自称这是一本孤愤之书孤愤,有孤独、悲愤之意。

二、学生试读。

先齐读一遍,然后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三、疏通文义。

(一)以教师边读边讲的方式进行,读到该讲的地方就停下来讲;但也不光是教师讲,还要 让学生讲。哪些地方该讲呢?

(l)不常用的字,虽有注释,但可能学生印象不深;

(2)表述习惯跟现代不同的地方;

(3)可以用口语作生动表述的地方。

以下是讲述要点:

1、途中两狼,按现代口语应当说,半路上碰到两只狼。

2、缀,这里要引申为紧跟

3、投以骨,把骨头扔给它。

现在也说报之以笑(拿笑来回答别人)。

4、骨已尽矣,也可以说成骨已尽,跟下文接得上。为什么要加个矣字?(情急,无计可想。)

5、并驱,今语有并驾齐驱,并,亦齐(一起)也。

6、 顾,转头。屠户回头则见狼,当是转头看两侧。

7 、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遮盖之意。

8 、奔倚,表现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9 、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此处用引申义。

10、犬坐,犬,比喻坐的姿势如犬。今语,开会时排入场叫鱼贯而入,大口吞咽,叫狼吞虎咽,皆属这种用法。

11、隧入,从隧道入。今语空运(由空中运输),也是这种用法。

12、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可让学生做比较。(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13、盖以诱敌,原来是想麻痹对方。

(二)边串讲边归纳内容,熟读成诵。

1、教师再教给一种朗读的方法表现情景法。《狼》是一篇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要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小说的情景。

学生再进行读法实践。朗读课文,表现课文情景。①读出轻重。②读出快慢。③读出抑扬。也就是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2、教师教给朗读的方法分层背读法。所谓分层背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达到流畅地背诵。《狼》这一课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写人必写狼,写狼必写人,二者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如开头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其远这一段,由两层构成,飞层写人,层写狼,朗读时必须在剩骨后小停一下。

板书:

(先看第1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我们不妨用两个字来概括,大家想,哪两个字合适?可用屠夫遇狼来概括。

再看第2段,写屠夫投骨拒狼,而狼仍不罢休,照样追赶。说明狼很贪,而屠夫呢?如果仍用两个字概括,可借用文中一个字来组词,这个字是什么?可用屠夫惧狼来概括。

再看第3段,写屠夫被迫倚在草堆前,持刀而立,准备搏斗,这写了屠夫对狼的什么行为?文中似无可用之字,只能另行考虑。可用屠夫御狼来概括。

再看第4段,写屠夫奋起劈狼,随后又劈一狼。这一段很清楚可用屠夫杀狼来概括。)

遇狼

惧狼 投以骨 复投之 骨已尽 并驱如故大窘 恐

御狼 顾 奔 倚 弛 持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杀狼 少时 久之(狼)

暴起 劈 毙

转视(一狼) 断 毙

议狼

四、朗读背诵。

五、作业 布置:

同步翻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串讲课文。

2.理清故事情节、掌握结构。

3.正确理解文章中心意思。

一、导入 :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二、正课:

1、朗诵课文。

2、理内容、明结构

(1)本文叙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屠夫和狼搏斗的故事。屠夫和狼的搏斗有一个过程,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怎样概括?

(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恰好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

那么,这四个自然段,哪是开端,哪是发展,哪是高潮,哪是结局呢?

关键在于高潮和结局都集中在第4段,第3段不是高潮,第2、3 ……此处隐藏3019个字……什么?它能捉到吗?为什么?

6.图1——13,感受莫卡实现愿望及遇到危险时的心情。

你们猜,接下来,莫卡会是回家还是继续往前走?对,莫卡说:“我不能认输,有一件事我还得试试看。”

(1)你知道是什么吗?它会成功吗?

(2)你们想不想也学一学?

(3)猜猜莫卡叫完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4)听到狼的叫声以后,莫卡会怎么样呢?

(5)猜猜看,莫卡会怎么做?

(情景表演:一名幼儿当莫卡,老师当米雪儿,大家当狼群。)

7.图14—16,感受主人对小狗莫卡的爱。

你们猜,米雪儿发现莫卡离家出走了吗?

莫卡回到米雪儿的怀抱以后,它会后悔自己离家出走吗?

它会对米雪儿说什么?

  三、结合生活,引导幼儿讨论并理解莫卡的遭遇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爸爸妈妈的爱。

生活中,爸爸妈妈、老师不让你们做哪些事情?那是她们不爱你吗?为什么?小结:生活中,我们的自由和快乐是要受到约束和限制的,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不是自己随便想做什么都能做的。大人们说的有些不允许,是对我们的爱和保护。当你有了新想法的时候,可以勇敢的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在大人们的同意和保护下,我们就可以去试一试。

狼教案 篇6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捕杀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感悟作者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而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鹿、狼、林”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感情朗读、口语交流、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读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

2、教师做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关于“狼和鹿”的童话故事吗?在童话

中,你觉得“狼和鹿”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二、快速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课文如何描写森林的,你能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2、“罗斯福”是何许人也?他下了一道什么命令?为什么下此命令?

三、感情朗读3、4自然段,说一说

1、

命令颁布后:狼被__________;鹿成了森林中的________。

2、、我的口语-------Very

good

假如你就是一只受到宠爱的鹿,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四、用喜欢的方式自学5、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狼消灭后,森林发生了什么变化?

狼消灭后,鹿群发生了什么变化?

2、回忆《蛇与庄稼》一文,写“鹿、狼、林”之间的关系图。

3、用适当的语气朗读这一部分。

4、、口语练习:

假如你是余下的苟延残喘的鹿,现在的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我帮总统找原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7、8自然段)

1、为什么会发生“鹿死林毁”的悲剧?你能补充完下面关

系图吗?

(

)

灭绝后→

(

)

快速繁殖→(

)毁灭→

(

)灭绝

2、

罗斯福总统错在什么地方?

六、这个故事说明: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动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断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

至整个生物界中

这种

相互关系。

七、“我”有收获了。

学生自由发言,谈论自己的收获。

八、课外延伸

通过画面进一步认识“狼”,在生活中学习狼的优良品质。

狼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狼》教学设计10。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4)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学习在叙事基础上发表议论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进入课文。

(2)通过讨论探究,自己解决生难字词,自己感悟课文,教师适时点拨。

(3)通过学生表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

(2)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词汇,理解文意,体会道理。

难点:怎样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课型及课时:阅读探究型 一课时,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狼》教学设计10》。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读准字音,读顺句读,发现疑难问题,回忆巩固作者及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说带“狼”字的成语。然后谈起狼的本性顺势导入。

(二)回忆巩固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 异的故事。

(三)检查预习

1、检查朗读情况: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检查字词句疏通情况:(以考查的形式进行)

3、让学生口译进一步发现疑难问题。(小组解决或向老师提出)

(四)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叙述怎样的一个故事,并能说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矛盾双方、故事的开端。(准备抢答)

2、理清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

(五)变换角度,读评故事。

1、揣摩屠夫当时的心理和狼当时的心态。

屠夫天晚回家,从遇狼到最后把狼杀掉,他当时心理是如何变化的,而狼当时的心态又是如何?请同学们展开丰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自选角色(四人小组,其中一人用客观叙述的语气旁白屠夫的行动)作形象表演。

【老师提示】要扣住几个主要情节:

屠夫:遇狼——惧狼

《有关狼教案汇总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