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生物说课稿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物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水中生活的动物”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主要是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以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和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㈡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㈢教学重点
1、使学生说出水生环境与陆生环境的区别。
2、通过比较使学生能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生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3、概括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㈣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各类陆生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征,使学生阐明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2、蚯蚓、兔子在呼吸、运动等方面与其陆生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情景导入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观察法,饲养法。
三、说学法
学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可用3课时完成。
第1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用谈话式对水生环境复习总结,进而引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之处。教师用投影打出水生环境可供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并进行归纳总结: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 水中有大量可供水生动物食用的铒料。
(2) 水中有溶解于水中的氧,可供水生动物呼吸。
(3) 水中昼夜温差小,有温和的环境。
(4) 水中对水生动物还有浮力,解决了动物支撑体重的问题。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与水生动物相比、陆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怎样呢?有条件的学校可放影像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回答问题,拓展视野。没条件的学校可以观察书中的插图,再结合平时的实践和感受说出图中各动物生存的环境及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分组讨论陆地生活的动物生存环境与水生环境的区别以及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重点讨论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又是怎样解决食物、呼吸、支持体重、适应气候、安全等适应环境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学生回答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激励和评价,引导学生能运用较为科学的语言来描述生物学现象(学生说的是一些生活语言如:嘴——口 爪——脚——足 胳膊、 前爪、 腿——前肢 、 后肢
蠕动——爬行,以培养学生使用科学语言的行为习惯。)
师生共同对陆生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归纳总结
二、陆生动物对陆生环境的适应
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
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尤其后肢强健)这是支持体重和奔
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水,气候变得干燥,为了适应出现了外骨胳,角质鳞片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多变危险四伏、敌害多,出现了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
外界刺激做出迅速、灵敏的反应,且出现了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5、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温和,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出现了恒温动物。更进一步突出了
本节的重点、难点:“陆生动物与陆生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特征。”
关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中没有过多解释说明,只是在章前点了一下,在这里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二者不同,区别辩认各生物类群且能举例说哪些是无脊椎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及各类群的代表动物,及我国珍稀动物目前状况,渗透爱护、保护、珍爱生命等环保教育。关注动物栖息范围正在缩小,确立要保护动物栖息地的紧迫意识,形成随时宣传保护自然,关注珍稀动物的观念,并要与不法行为斗争。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 ……此处隐藏11371个字……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介绍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然后提问: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呈现】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
(组织学生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呈现】)
b.优点: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又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5分钟)
a.处理:介绍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然后提问: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呈现】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为什么?
(组织学生拖动鱼类图片,并讲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呈现】)
同样的方法,组织学生拖动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图片,并讲出主要特征。【呈现】
b.优点: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4、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这部分需要16分钟)
a.处理:发出请求: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呈现】然后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呈现】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然后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
b.优点: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5、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这部分需要5分钟)
a.处理:组织1~2个小组交流分类成果,其他组进行补充或纠正。【呈现】
b.优点: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6、疑难解析(这部分需要2分钟)
a.处理: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呈现】
(组织学生辩论、得出结论)
b.优点: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㈦综述
以上是对“生物的分类”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分类的基本方法。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播放各种动物图片。
设疑: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观看并讲出其名称。由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入手,通过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二、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讲述:科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柱,把他们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设疑:你知道图片上的这些动物,哪些是脊椎动物,哪些是无脊椎动物么?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答:脊椎动物有啄木鸟虎、
金丝猴、蜥蜴、青蛙、松鼠、鱼、蛇、大山雀。
无脊椎动物有草履虫、梭子蟹、珊瑚、河蚌、蚯蚓、蜗牛。
拖动图片,将这些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由浅入深,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着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再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加深对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认识。
拖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三、对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讲述:根据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又可以将它们分成许多不同的类群。
设疑:你能根据书87页的提示,将这些脊椎动物分成5大类么?哪5大类?分别有哪些动物?
邀请:你愿意帮这些动物进行分类吗?哪些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为什么?讨论,分析,填写书87页表格,得出结论。
答:
脊椎动物可以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拖动图片,将脊椎动物分类,并且讲出分类的依据(主要特征):
红鱼属于鱼类,它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青蛙属于两栖类,它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蜥蜴属于爬行类,它体表无羽毛,有鳞片或甲。
啄木鸟、大山雀属于鸟类,它们体表有羽毛、卵生。
虎、松鼠、金丝猴属于哺乳类,它们身体被毛、胎生、哺乳。通过填写表格,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拖动图片,进一步使学生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并且对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所了解。
拖动图片很有趣,但还要求讲出理由,这就使得学生既乐于参与,又更好的掌握了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四、分组对生物标本室里的脊椎动物进行分类请求: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的同学在打扫生物标本室的时候,不小心把里面的脊椎动物标本弄乱了。你能根据这些动物的特征重新分类整理吗?
强调进标本室的注意事项:
1、标本繁多,各小组组员内要明确分工,分散记录。
2、标本不可触摸,只能观察。小组讨论,明确分工。
到标本室,观察标本,记录。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亲身体验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走出课堂,使学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也是对学生热爱动物的一种情感教育,并且充分利用了学校资源。
五、表达和交流分类成果点评。小组汇总。
交流。
补充和纠正。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使学生享受到实践的喜悦。
六、疑难解析提问: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海龟各属于哪类动物?为什么?辩论、得出结论。
答:鸭嘴兽、蝙蝠、白暨豚、穿山属于哺乳类;海龟属于爬行类。使学生对脊椎动物的各类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