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分类考试

湖南省毕业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时间:2024-06-13 21:18:19
湖南省毕业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湖南省毕业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加点字注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洗涤/烧灼 压轴/暴风骤雨 B、泯灭/器皿 纯粹/猝然长逝

C、炽痛/叱咤 炫耀/头晕目眩 D、忌惮/嫉妒 告罄/惟吾德馨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旁鹜 无与伦比 恣睢 歇斯底里

B、荒谬 相形见绌 蹂躏 额手称庆

C、喑哑 不落巢臼 残损 鸡零狗碎

D、羁绊 囊萤映雪 妥贴 根深蒂固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这场改革与我们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B、这篇文章把敌人的反动论点批驳得淋漓尽致。

C、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D、电视剧《长征》,以恢宏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红军远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的风雨历程。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输送。

B、通过湘潭火车站的改扩建,河西新城区将得到快速发展,河西商贸中心将逐步形成,不久这里可望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级”。

C、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D、忽视母语修养会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渐逐步消退。

下面这段文字的正确顺序是( )

邵阳,乃湖湘宝地,人杰地灵,物产丰富。 ,我爱我的家乡——邵阳。

①崀山、云山、南山,山山多娇。

②主席之师张干,音乐名家贺绿汀,名人辈出。

③石膏、煤矿、金矿,矿矿闻名。

④魏源思想,彪炳史册;蔡锷共和,功在千秋。

A、④②①③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下面情境中,女儿的劝阻最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端午节那天,全家去酒店聚餐。结束后,只喝了一点儿酒的爸爸坚持要自己开车。

A、爸爸,酒后驾车会造成毁人亡的悲剧,你不要命了吗?

B、爸爸,酒后驾车是违法的,你必须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C、爸爸,这个时候警察还在岗,万一被抓呢?别开了!

D、爸爸,既然喝酒了,为了大家的安全,就别开车了。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B、《陈太丘与友期行》《伤仲永》都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

C、《变色龙》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契诃夫,他是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

D、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人称“凤辣子”。她精明能干,为人善良温和。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最早是谁提出的( )

A、孟子 B、荀子 C、魏征 D、唐太宗

国学中所说的“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 )?

A、《春秋》 B、《孟子》 C、《大学》 D、《论语》

二、情景默写

①冬岭秀松柏,孔子伫立于天地间,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深邃。

②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③看待别人的进步,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正如《孙权劝学》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而那过去了的,________________。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白居易《望月有感》中以工整的对仗,形象的比喻,描写兄弟分离的凄苦情态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古诗文鉴赏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阅读下面的诗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徐徐展开,像是电影中由近到远地拉开了镜头,有一种身临其景,历历在目的印象。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工稳恰切,而且经纬交织,构成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

C、“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山村宁静安谧的生活景象。

D、本文从题材上看,属于怀古诗,表达了对武陵源的凭吊。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

恶 圆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 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

(选自《唐文粹》,有删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 ④卿:公卿,泛指高官。 ⑤季川 ……此处隐藏1564个字……描红,背古文。到了小学五年级,祖父亲自给他讲《论语》, 叫他多练毛笔字。祖父说:“你要耐心,把基础打好了,够你受用一辈子。”汪老说:“我13岁那年写了一篇八股文,祖父见了叹息道,‘如果在清朝,你完全可以中一个秀才。’祖父见我有了长进,就送我几本名贵的碑帖和一方紫色端砚。”

⑧在南国的那些春夜里,汪老跟我畅谈西南联大。谈在张家口时农科所叫他画土豆和马铃薯花,画成了一部《中国马铃薯图谱》,可惜没有像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样留传下来。那部《画谱》的原稿在“文革”中被毁掉了,他十分遗憾。

⑨有一天到了大理,我们在下关市游了洱海,参观了蝴蝶泉,晚上看了大理白族歌舞团演出的三道茶歌舞晚会。回到宾馆就寝,汪老把头靠在床栏上,颇为得意地对我说:小张,你知道吗,我之所以写这几篇论述烹饪的文章,是因为我是《中国烹饪》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要当一个名厨,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创新,创造出新菜、新味来。照着菜谱做菜,绝没有出息。比如油条,你把它剪成一段一段,中间嵌入拌有榨菜、葱花的肉末,再放到油锅里煎,捞出来就特别好吃。这种菜不妨叫做“夹馅回锅油条”,对此我有申请专利的权利。

⑩汪老是美食家。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女作家们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到哪一桌;他爱吃什么菜,女作家们跟着吃,很快那盆菜就吃得精光。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凌力女士称汪老为酒仙、烟精、文狐。

经过那次相伴,我和汪老互相熟悉了起来,他把出版的《蒲桥集》签上名送给我,还写了一首七言诗,叫我去拿。记得前两句是“独有慧心分品格,不随俗眼看文章”。

汪老的诗好,画好,文好,所以我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作家”。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但就是因为一首新诗《早春》,给他带来了灾难。

1992年春天,我和《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迟,还有王元化先生,在深圳西湖度假。一日,徐迟到我的房间小坐,见桌上放着一本《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拿起来翻了翻,突然用书掩住脸,怀着歉疚的心情说:“是我害了他。”我吃了一惊,问他何出此言?他说:“1957年6月,我在《诗刊》编辑部工作,看到汪曾祺寄来的一组新诗《早春》。第一首是《彩旗》,只有两句:‘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我很欣赏,给他发表在《诗刊》上,这就惹了祸。‘反右’运动以后,《早春》和《彩旗》受到了无情批判,说作者诬蔑红旗是不自由的、被束缚的。《早春》的诗题也犯了大忌。费孝通因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被划成了右派,汪曾祺的《早春》和费孝通的一样反动,也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劳动。如果我不发他这组诗,也许他就没有这样的遭遇了。”

汪老遭遇重重坎坷,却始终淡定、幽默、乐观地笑对人生,是许多人的良师益友;他虽未曾高居要职,却以自己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汪曾祺,是一片温暖的湖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一路上他坐到哪一桌吃饭,大家便众星捧月似的围着他,跟他到哪一桌。

(2)他不仅古诗写得好,白话诗也极有味道。

2.第⑦段中作者插叙了汪老童年时的哪几件事?叙述这几件事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3.结合选文,你认为汪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议论文阅读

习惯成自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 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 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 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 意在阐明什么

2.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 请说说理由。

3.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六、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知,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湖南省毕业调研考试语文试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